芥末堆芥末堆

杨东平 |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从乡村振兴的视野看待乡村教育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杨东平 |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从乡村振兴的视野看待乡村教育

作者:杨东平 发布时间:

摘要:从“乡土社会”到“离土社会”。

微信截图_20210318104810.png

图源:图虫创意

*来源:教育思想网(ID:eduthought),作者:杨东平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这个现场和大家讨论交流乡村教育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主题就是中共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谁为因,谁为果?孰先孰后?没有标准答案,我觉得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但是我们今天谈论乡村教育的时候有一个新的背景,就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后普及教育的阶段,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都已经实现了,有一篇文章已经讲到,学校马上就要过剩,两三年以后幼儿园就会过剩,七八年以后小学就会过剩,这是一个大背景。另外一个就是在农村全面实现脱贫攻坚这样的背景下讨论乡村教育。

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

但是正像刚才俞敏洪老师说的,我们只要走下乡村,离城市稍微远一点,看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乡村教育的这些问题都是老问题,都不是新问题,只是在不断演化。“城挤乡空”、城区大班额、乡镇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流动儿童、留守儿童、西部落后和“中部塌陷”、农村教师的困境等等都是老问题,怎么办?

微信图片_20210318095820.jpg

看看城市化的进程的最新数据,2019年城镇化率 60.6%,但是小学生的城镇化率75.8%,初中生的城镇化率86.5%,分别比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要高15到2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大量的农村学生进城上学,这个数字和图表是非常尖锐的,揭示了我们城乡之间教育的巨大的不均衡。

乡村的学校还在慢慢减少。近十年来,小学在不断减少、教学点在逐渐的增加,也就是说很多小学现在只剩三个年级了,就变成教学点了;乡村的初中也在不断的减少,这都是大趋势。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是不可逆的。

那么我们今天其实想要探讨,想要回答的就是在这么一个新的格局下,我们到底怎么来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大家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就是农村教育的问题并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或者说很大程度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我们不能够就教育谈教育,没有乡村社会、乡村文化的复兴,就没有乡村教育的复兴。这个情况应该是非常明白的。

从“乡土社会”到“离土社会”

我觉得农村有一些现象,比如说像少子化和老龄化是城乡共同的。

但是像家庭功能的退化,来到农村就是格外显著——亲子分离的家庭、单亲家庭、失能家庭比例非常之多,超过我们的想象。家庭功能消失了,学校教育的功能怎么实现?非常困难。

社区功能的缺失——原来一个熟人社会,乡邻守望相助、忠孝传家这样的文化,已经被麻将、赌博、彩票这些消费主义的商业文化甚至犯罪的文化所取代了。

乡村文化的异化——这两天我们内部交流,很多人都说,现在一个农村青年要结婚的话,前提是在县城里有一套房,所以整个他的家庭、社区都在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化。

乡村教育的振兴,实际上是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恢复重建。只有在这么一个乡村建设的视野当中,才能够破解乡村教育的衰败难题。

百年之问

其实乡村教育走什么路,向何处去,这是一个百年之问。一百年以前,我们的乡村建设的先贤,所有这些问题他们都已经深刻地讨论过了,实现了很多非常成熟、有效的探索。

微信图片_20210318100005.jpg

据1934年的统计,全国从事乡建的团体有600多个,建立的实验点、实验区有1000余处。

晏阳初在普及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仅靠教育并不能救治农村问题。他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可归为 “愚、穷、弱、私”四端,主张以“四大教育”分别医治之——要用文艺教育来攻“愚”,用生计教育来治“穷”,用卫生教育来扶“弱”,用公民教育来克“私”。

黄炎培主张“先富后教”,从解决农民生计问题入手,发展生计教育、职业教育,半工半读,工读结合。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来自生活的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为改善生活而教育”。他对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寄予特别的厚望,认为乡村学校要做乡村生活改造的中心,乡村教师要做乡村生活的灵魂。实际上他继承的也是一种传统的儒家传统,就是教师 、知识分子要成为乡村的文明中心。 

梁漱溟是在学校制度上落实这个概念,它建立一个乡学的制度,政教一体,校长也是乡长,选村子里面文化水平最高、德高望重的人来出任校董。也就是说,学校和乡村的治理是一个班子、一套人马 ,通过政校合一的乡学制度,来实现“社会学校化”的理想。

二十世纪30、40年代的乡村建设,后来由于战争,由于革命的进程被中断了。

微信图片_20210318100024.jpg

到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家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核心概念就是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教统筹”, 强调教育与农业科技、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即“农科教三结合”。国家成立了两个基金 ,一个是“燎原计划”,一个是“星火计划”,国务院成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七八年。当时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优秀典型,就是三教统筹、农科教三结合的典型。前元庄就是最典型的,一所学校使得整个农村脱贫致富, 同时成为一个学习化的村庄,它也是采取一套班子,校长和书记都是兼任村领导。

到90年代初以后,这种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无疾而终, 然后就走上了一条彻头彻尾的城市化的道路,也就是以与城市相同的升学教育的模式来覆盖农村教育。

解析“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我们对农村教育包括中国教育的下一步提了一些新的概念,国家层面的表达是“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想这句话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我们今天在农村教育当中要坚持的。

那么,什么叫“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个就是面向大多数人的教育,基础教育的功能并不是发现和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而是点燃大多数的学生,重点是关注弱势学生,这就是教育公平的概念。

第二个是“有质量”,也就是完整的、基础的教育。即在提供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重视非认知能力、社会情感技能,不是培养“小镇做题家”、“二流机器人”。我们现在的这种做法,高中用一年的时间,初中用半年的时间,用所有的双休日、寒暑假刷题,这是一种反教育的行为,毫无质量可言。

走向“为生活而教”

农村教育向何处去,它的本质就是回答什么是好的教育。

国际组织对于全世界最贫困地区教育的关注和研究,其实已经有了一些结论性的意见。他们认为在非洲最贫困的一些国家,他们的孩子学的跟欧洲国家的教材是一样的,包括尼罗河的长度、大洋的环流等,跟他们的生活毫无任何关系——他们只要学会每天洗手,他们的死亡率就可以降低10%。这就是农村学生辍学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穷,是因为教育的内容跟他无关,跟他的生活的改善无关。

所以,一些研究者相信农村教育需要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业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及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财商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的能力。”在这个概念下,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是“达到一定标准测试的考试成绩”,而是“对学生及其社区的经济和社会福祉产生积极的影响”。学业评价也不是单纯的考试成绩评价 ,而是用“达标+成长”的评价取代单纯的学业达标评价。学业成就肯定是重要的,但是成长比它更重要。

微信图片_20210318100131.jpg

这就是“为生活而教”的哥伦比亚的新模式。这张图上,一个教室、五个桌子、五个年级、一个老师,哥伦比亚60-70%这样的山区小学,很多学校是教育人一辈子都没到达过的,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但是他们采取了刚才讲的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新的模式的改革。

现在,它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 农村教育的质量学业水平高于城市的国家,一个是古巴,一个是哥伦比亚。这个很有意思,所以它的模式也在南美国家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广为传播,越南也引进了这个模式。

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

探索农村教育的新模式,要在规范性的课程教学内容之外,重点加强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开展健康教育和创业教育,包括为农村学生提供进城务工所需要的生活技能、法律常识、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等等。

我们今天的教育,包括城市教育、农村教育都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说很多农村的学生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等,那合不合理、正不正常?到底是读书无用论, 还是惟有读书高?这些问题都需要辨析。我记得十几年前,我们在山西农村考察的时候,一个农村村小的校长跟我说,幸亏我们每年还有那么多学生辍学,要不然这些田谁来种啊?我听了非常震撼——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我看央视二套的新闻,宁波招工荒,花高价来招收工人,有人说现在的情况是3000块钱招不到一个工人,但是可以很容易地招到一个大学生。

那么,我们教育的目标、功能、价值究竟如何来认识。这种面向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这种“为生活而教”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的,就是通过将普适性知识与乡土文化、地方性知识的有机结合,实施适合农村青少年成长需要的植根乡土的教育,有根的教育、有机的教育、绿色的教育。

其实,我觉得“有根的教育”这个主题并不仅仅是针对乡村教育,中国的城市教育更需要扎根生长成为一个健康的、有价值的教育。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教育思想网”,作者杨东平。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教育思想网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教育思想网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杨东平 | 以学生为本,以乡土为根——从乡村振兴的视野看待乡村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