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作者:柯察金 发布时间:

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

作者:柯察金 发布时间:

摘要:在以色列人眼里,校园内外的教育并没有主次之分,抑或轻重之别。教育作为一种生态,已经渗透进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VCG41N674407486.jpg

图源:视觉中国

一个地处西亚的小国家,长久以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它资源匮乏、地缘政治复杂,人口仅900多万;另一方面,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它不论是综合创新能力指数、专利申请数量还是科研转化能力,均位居全球第一梯队,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创业公司在此拔地而起。

这个国家便是被称作“创业之国”(Start-up Nation)的以色列。

走在以色列的街头,擦肩而过的每100个人里,就有60位接受过高等教育,12位硕士,以及1到2位工程师。以色列将教育作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正是对教育的全身心投入,这个面积不足江苏省1/4的国家,成为举世瞩目的经济强国与科技大国。

不过,谈教育未必一定得着眼于学校——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同:校园或许有围墙,但教育不应有边界。

以色列便是一个打破教育“边界”、将校外教育做出水平与特色的国家。这种特色,不仅带有现代教育的创新色彩,也铭刻着犹太传统精神与文化。

在以色列人眼里,校园内外的教育并没有主次之分,抑或轻重之别。教育作为一种生态,已经渗透进家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外滩君很荣幸地邀请到两位犹太妈妈,带我们一探究竟。

没有作业的课外,也分外充实

据两位妈妈说,以色列的小学下午一点半就放学了,且几乎没有任何家庭作业。

这么多的空余时间,孩子们都做些什么?

沙拉纠正道:“哪有什么‘空余时间’,孩子们虽然放课早,但生活是很丰富的。他们要踢球、看书、画画,和其他小朋友游玩,接近大自然。每个礼拜五的晚上,还要跟着父亲去教堂。”

Limor也表示,以色列孩子们在放学后有各种不同的选择。有些在下午一点半后直接回家,各干各的;有些则在学校用午餐,之后参加诸如体育、舞蹈、音乐之类的课外活动,大概五点以后,陆陆续续会有家长来接他们回家。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补充教育”(comlementary education)活动,在时间、场所和内容等方面对学校教育实现延伸和拓展:

1.青年运动

青年运动(Youth Movement)是以色列历史最悠久的非正式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由教育部和政党共同组织领导。Limor说,青年运动主要是关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到今天,内容和形式有了很多变化,意识形态色彩已大大弱化。

孩子们过来参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兴趣,二便是交朋友。

在青年运动组织内部,设有自己的俱乐部房间,用来举办研讨会、日常会面等室内活动。不同年龄层的青少年会组成小班,每个年龄组根据孩子们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进行不同的活动。几乎每4到5个孩子里,就有一个参加过青年运动。

Limor 9岁的女儿Noam便在每周二和周五的下午与青年运动的朋友们见面,既有日常会面,也有宿营、远足等寓教于乐的户外活动。

尽管青年运动由成年人进行指导,但自主权主要还是把握在“青年领袖”手里。Noam所在的小集体里,“青年领袖”便由一位16岁的孩子担任,说白了,就是“以大带小”的模式。

“青年领袖”们可不太好当,他们由选举产生,不仅需要过硬的组织、协调能力,还得拥有超强的同理心,懂得搞好团体内部的关系。Limor 自己在年少时便做过“青年领袖”。据她回忆,那段经历对于她个人的社交、计划和组织能力,都有着重要的帮助。

时至今日,青年运动已经为以色列培养出不计其数的优秀人才。

2.社区中心

社团作为犹太人重要的生活单元,为成员提供了包括教育的多种社会功能。

目前,以色列全国大概有170多个社区中心,700个分支机构。社区中心也被犹太人称为“Matnas”,意为“文化、青年与运动中心”。

“Matnas”是整个社区的服务、娱乐和文化活动中心,面向所有人群和年龄层。其建筑注重犹太文化特色,活动多种多样,为居民提供不同领域的课程,如体育竞赛、表演、旅行等。

社区中心全天开放,对于孩子们来说,它是一个运动和减压的乐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与运动项目,音乐、太极、足球、游泳、柔道等应有尽有。

Limor说:“我们把它看做学校教育的一个有益补充,社区中心的活动帮助孩子们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全人’,不仅锻炼身体、减轻压力,还丰富了课外生活”。

3.穿着迷彩服,搞出高科技

既然聊“校园之外的教育”,那便无法忽略以色列的军营。很多人或许会疑惑:军队主要职能是国防,与教育到底有多大联系呢?奇特的是,在以色列,这种联系还真不小。

两位妈妈介绍:以色列施行全民兵役制度,年满18周岁者,不论男女,在上大学前都得过一过军队这门必修课。品格、身体上的锻炼这些暂且不谈,军旅生涯让以色列的青少年们有机会接触到全球尖端的国防科技,于是以色列军队也被称作“创业人才培养加速器”。

军方会根据士兵能力大小和特长优势等因素,教授有针对性的前沿科技课程。这些孩子在退伍后,有很大几率会把技术继续发展下去——要么带到大学研究室,要么带到民间企业。

在以色列的创投圈,很多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曾经在部队服役,包括以色列最大网络安全公司Check Point的联合创始人吉尔·舍伍德。

静则投身书海,动则云游四方

读书与行走,是以色列孩子们课外的两项重要“功课”。

“以色列也被称为‘书之国度’,作为犹太人,我们非常看重文字。我们坚信,如果能够拥有宽广的词汇库,便能更好地表达自己”,Limor如是说。

“书之国度”的称谓所言不虚——据调查显示,以色列人均阅读量大概在每年64本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以色列每年有一周是国家阅读日,而当孩子们在家时,父母也会鼓励他们读书。不过,这似乎还是难以解释以色列人如此惊人的阅读量。沙拉则表示:“其实犹太人没什么特别的秘密,并不是说孩子们有天生的阅读兴趣。

在以色列,每个礼拜五和礼拜六是安息日,没有车,没有电影电视,也没有娱乐。商店、超市是不开门的,只有公共图书馆和书店开放——你不看书看什么呢?”

“这样经年累月,就形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以色列是个阳光明媚的地中海国家,孩子已经习惯了晒着太阳读书,习惯了每个礼拜的阅读”,沙拉继续补充道。

在信息化时代仍能够静心阅读与思考的民族,实在令人敬畏。

不仅如此,以色列的孩子在遨游书海的同时,也极其热衷于“云游四方”。

Limor告诉我们,以色列虽是个小国,但也有着奇特的地理景观:北境的黑门山(Mount Hermon)冰雪覆盖,终年不化,南部则有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死海(Dead Sea)和横亘的内盖夫沙漠(The Negev Desert)。尤其是孩子们在服完法定的兵役后,通常会拿出一整年的时间旅游。沙拉说,可能是受到瑜伽文化影响,很多青少年都会把目的地选在印度,其次是到欧美和中国。

但不管目的地在何方,以色列的孩子们都被鼓励走出家门、见识世界。

此外,独具特色的“犹太旅行和徒步”(Jewish Trips and Hiking)也值得一提。和一般的旅行徒步不同,“犹太旅行和徒步”选择的场地往往具有历史意义,比如以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为主要活动的波兰之旅、沿线布满纪念地标的以色列国道(Israel National Trail)之旅等。

而且这些都是免费活动,孩子们想要参加,只用自备食物和饮料即可。旅行途中,也会有导游负责历史和文化的讲述,让青少年在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的同时,习得价值观念、亲近了解自然、感受历史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重视思想教育,极度宽容“失败”

在以色列,家庭教育占据着不亚于学校的地位。犹太人认为,家庭是教育的起源,而教育子女是以色列家庭的“三大任务”之首。

关于以色列家庭,沙拉讲了两个有趣的点:

很多犹太人家的门牌上会写上所有家庭成员的名字。比如一家3口人,会写上4个名字:Adina,Jerry,Saga,咪咪……这第四个名字可能是只狗或猫。以色列人把宠物也当做家庭正式的一份子;

以色列的孩子鲜有严重的叛逆行为,这与家庭成员间良好的语言沟通密不可分。犹太人重视语言,认为语言是有温度的、是用来表演的。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有一种“问话”、“听话”、“答话”的模式,但如果心情不好时,双方可以表明态度,说明“今天不想说话”。

在多年的教育观察与实践中,沙拉习惯于以八个字概括犹太人的家教观念:

“接受,服从,学习,改变”。乍听上去,“接受”与“服从”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于是,沙拉为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很多年前我们刚回到以色列的时候,我儿子跟我讲,为什么家里什么都没有,而隔壁人家有internet,有大奔驰……我听了之后,没有当场去骂他,只是深思了一下说:‘好的,这个问题我晚上回答你’。

然后等晚上做完饭后,我语重心长地跟孩子讲,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努力跨越,而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跨越的,于是你不得不‘服从和接受’。比如讲我是你妈妈,我很穷,但你可以跑到隔壁给别人家当儿子么?这不可能。你可以跟他们吃一顿饭,但不能吃两顿三顿,因为那里始终不是你的家。我是你的母亲——你必须服从和接受这样一个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教育,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以色列孩子们的财富观。

正如沙拉说:“以色列的孩子们愿意攒大价钱去买一个高品质的冲浪板,但仅仅是由于兴趣和热爱,而不是为了虚荣心。在以色列,没有人会对奢侈品感兴趣。”

她还说,以色列家庭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犹太财商教育”:

首先,以色列人对于财富的理解来自于对“服从”与“接受”的深刻思考,用沙拉的话来说,先理好人生,再理财;

其次,犹太家庭对金钱的教育本质上是生存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犹太人一直有着高度的紧迫感和崇高的使命感,而生存对于人力量的激发几乎是无穷的;

然后,就是现实上的原因,相当多的以色列家庭里都有一个甚至多个商人,对于孩子有着耳濡目染的影响。

如今的以色列,已经是当之无愧的创新、创业大国,而这个国家宽容的社会心理文化,也为无数创业者奠定了信心与勇气。

据统计,平均每位以色列创业者,都会经历3次创业失败。然而,以色列人将创业失败视作“离成功更进一步”,并对此表示极大的赞许与宽容。有的公司在招聘员工时,甚至会更青睐“失败者”,因为他们觉得正是这样的人,才更明白如何规避失败、找到正确答案。这样的文化传统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什么以色列能够塑造“善于经商”、“敢于创业”的国际形象。

结语

历史长河中,犹太人久远地流徙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对传统与教育的重视,使他们历经几千年流散而不亡。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几乎将教育与学校画上了等号。但如此也带来一些后果:学校的地位被夸大,教师的压力被加码,教学的成果却未必尽如人意……

而在以色列这个国家,教育真正地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

这种教育生态深深植根于犹太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中,又与现代创新意识碰撞摩擦,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走在世界创新前沿的优秀人才。

试问,以色列的教育在哪儿?

你可以说在学校,也可以说在教堂、大街、海滩,甚至是日常的亲子对话中……教育像空气般,充盈在社会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角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外滩教育”(ID:TBEducation),作者柯察金,编辑Amanda。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网转载文章,原文:外滩教育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外滩教育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对话以色列妈妈:教育到底在哪儿,其实是个挺难回答的问题...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