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记者手记 | 我心中的“记者”与“素质教育”

作者:静熙 发布时间:

记者手记 | 我心中的“记者”与“素质教育”

作者:静熙 发布时间:

摘要:来自一只小菜鸟的心里话。

pen-581881_960_720.jpg

图片来源:pixabay

芥末堆 静熙 10月3日手记

作为进入芥末堆3个月,前几日刚刚转正的一名记者,刚刚毕业的我尚未从家中“断奶”,对未来还没有明确规划。三个月前,我选择做记者的理由仅仅是:大学专业对口,实习经验也对口,这个行业相比其他更容易接受我。

在对行业了解还不够深刻的情况下,国庆节即将来临,大家决定写随笔,我也在此谈谈作为一只菜鸟的感受。

记者这个职业

“你好,我是芥末堆的记者。”

Q:“哦,你们是什么媒体?你有记者证吗?”

A:“是教育产业垂直媒体,我没有记者证。”

Q:“能把你的名片给我看看吗?你多大了?”

A:“有名片,我22岁,今年刚毕业。”

这段对话经常成为我外出收集的开头,坦白讲,每次被这样问的时候,我都有些担忧:

第一,我没有那张记者证来证明自己是个记者;

第二,我缺乏经验,是个菜鸟;

第三,收集对象看我是个新人,会不会不愿对我侃侃而谈?

所以,我对自己的职业也常常思考:现在,教育产业记者的定义是什么,我在做什么?作为菜鸟记者,我应该拿什么说服收集对象,如何把控好每一次收集?

我所从事的记者,说成是教育产业的现状、发展状况的记录者更恰当。我的主要职责是跟进突发的与教育相关的热点事件,并且关注教育行业中的新起之秀和老炮儿的动态。

面对经验老套的创始人对自己的商业模式侃侃而谈,我很容易被他们带进伟大的商业蓝图或教育情怀中,和他们一同感慨现在和将来。老记者时常提醒我,“不要轻信,多找几个收集对象,最好收集他们的用户,不然你很容易变成创始人的品牌公关”。

因此,记者能够向读者客观地报道相关项目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商业项目都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这需要经验和知识来支撑。这些项目中,有的已经过几轮融资、有的课程体系还在研发,为了负责任地让读者看到更多可行的商业模式,我就要不断地和老记者学习如何判断这些项目的前景。

这些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为了让自己能够领悟到,记者要对自己写出的稿件负责,也是对自己的笔名负责。曾听一位老记者提起,“我的第一个笔名毁了,之后,我用本名署名,为的是能够督促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对稿子的态度、对新闻的态度要认真、严谨。”

素质教育这条赛道

在记者团队中,我主要负责素质教育,这条赛道属于行业中比较大而阔的。专注观察素质教育垂直领域的媒体也有不少,美术、体育、音乐等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大大小小的玩家,但是总体上讲,分布零散,“小而美”的地头蛇居多,能实现大范围复制、扩张的“标品”并不多。

我根据自己与一些发展较好的素质教育机构创始人打交道的经验判断、观察这个领域中的创始人,探究产生这个行业现象的原因:

这其中,一类创始人是为了创业而进入素质教育领域。他们通常是互联网公司或其他领域出身,爱好某一艺术领域,带着技术和团队杀进这片蓝(红)海,想边做自己喜欢的事边盈利赚钱,打造出的产品往往是以强大的技术、功能作支撑,模式为B2C或C2C的学习平台。这类互联网平台不需要复制就可以覆盖全国用户,变现方式通常是抽成和收取入驻合作费用,较直接地满足用户需求促进用户消费。

另一类自然就是本身长期处于素质教育行业中,再逐渐走上创业这条路的人。相比与前一类,他们大多是专业教练、教师出身,接受过长期的艺术、体育等类型的教育,有着对艺术、体育事业的热爱。虽然有的性格粗犷,有的细腻感性,但是骨子里都带着“艺术家”式的傲劲儿。这份傲劲儿体现在,他们愿意大方地透露自己的商业模式、但同时也强调自己的专业功底扎实,对艺术、教育的情怀远大于吸金的欲望。

“艺术家”式的创业者们不急于扩大培训机构的规模,更希望维护好机构现阶段“小而美”的状态:优雅的、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数量不庞大能够让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的学生规模。用一句创始人的话说,“这是艺术学习的氛围,好的土壤是根基,远比老师能浇多少水重要。”

再结合素质教育本身特点的思考,我认为,这位创始人的话有一定道理。素质教育的核心目的是陶冶性情、表达情感。这本身就没有标准可言,老师浇的水是知识,是艺术学习的角度中的某些规律,可以引导学生有自己的审美,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性,但无法像教数学、语文一样地固化教育过程,用统一标准衡量教学成果。一千名老师为同一幅画的评判标准有一千种,但是好的土壤是所有机构、老师都能够给予学生的。素质教育的这一特性使很多素质教育机构在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同时,很难做到标准化、快速地扩张。

不过,不论是哪类创始人,我认为都不能轻易评价其对教育的情怀,因为从结果看,情怀既可以体现在他培育出了多少学生,也可以体现在其为行业带来多少新产品、新技术。

行业的发展也不能单单靠一群人的情怀,更重要的是内容的创新、技术的迭代以及商业模式的发展。现在做出点规模的素质教育类培训机构都在做直营+加盟的商业模式,从培训体系其中的某一环,如师资培训、课件内容等,做出“标品”,大量生产,短期内,这么做的确可以扩大品牌影响力。但究其不能像英语、K12领域中的培训机构大范围占领高地的原因,除素质教育在今天是非刚需这一原因外,素质教育培训机构师资的来源、培养、流失等问题依旧让创始人们感到头疼。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后素质教育机构的赛跑终究还是以谁能将整个培训体系大规模复制、扩张为评判标准进行角逐,我更希望未来的大赢家们是带着情怀奔跑的,从素质教育出发,能为整个教育产业带来新的曙光。

作者简介:芥末堆记者静熙,关注素质教育、早幼教这两领域里方方面面的事儿。希望结识更多热爱教育的朋友,微信: jjdbltn(请注明公司职位姓名等身份信息)。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记者手记 | 我心中的“记者”与“素质教育”分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