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堆芥末堆

堆历 | 因为“孩子”,所以教育

作者:芥末堆 发布时间:

堆历 | 因为“孩子”,所以教育

作者:芥末堆 发布时间:

摘要:几个笨拙的老师,赤诚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就发生了温暖的变化

wallhaven-70.jpg

图片来源:wallhaven

今天的来信人名叫江晨曦,她是一位教育创业者,却不为“教育”而创业,只为了那些像曾经的自己一样的城乡结合部的孩子。

她说:

我,出生在港尾,生长在港尾。

很久以前,我只是个没心没肺的孩子。我并不知道“港尾”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并不知道会有更好的东西。直到我考上全漳州市最好的初中,我发现了不一样。而那些不一样令我有些无所适从、尴尬、窘迫。

有一幕我永远无法忘记的画面是:我拿到刚刚发下来的地理考试卷七十几分,就在我内心暗自高兴“哇,我竟然地理可以考这么多”的时候,我的同桌凑过来很关心地对我说:“你怎么考这么少?我帮你看看你哪里不会吧。”看过我的试卷,他更吃惊了:“你竟然连日本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可能?”而他不知道的是,当时的我连赤道是什么也不知道,关于这些除了语文和数学的科目,我就是一个零。我的同桌是在市区长大的孩子,地理历史这些科目他们每次都能轻轻松松考上九十几分。

整个初中,住宿生和走读生一直是两个很突出的标签。其实,住宿生指代着和我一样从农村考上来的孩子,而走读生便是那些城市里的孩子。在那懵懵懂懂的初中三年里,我并不知道那些不一样是来自于哪里。只是就算没有人提起,我也能够一眼就识穿自己与城里孩子的差距。 

一直到我进入了大学,在大一的新生迎新晚会上,那种感觉再次复燃了。坐在观众台席的我们,像是发现了一个新大陆:太厉害了,为什么同样年龄的我们差距会如此之大?为什么他们可以有优异的成绩,还可以如此多才多艺、如此勇敢自信?或许是受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在大学里面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几乎都是“我不会”和“我不敢”的项目。也是这份“我不会、我不敢”意外地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

从大一开始,我一发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当志愿者,迷上了孩子。大学四年,我们走过了福建、江西、甘肃、云南等山区,为那里的孩子送去了阅读、科学、音乐舞蹈各种各样的课程。在那些孩子身上,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原来我也曾是那个孩子,原来在付出的同时,我也得到了成长。

大学四年的寒暑假,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路上,有时间回家的时候,我也总是会帮助身边的孩子学习。可是越接近家乡的孩子,却越让我难过心痛。我没有想到,十二年过去了,他们却跟十二年前的我是那么相似。他们和我一样,除了语文数学以外,一无所知。他们没有自己的思考。越是成绩好的孩子,似乎越不幸福。

我曾以为,在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家乡,有越来越多重视教育的家长,他们肯定和以前的我有很多的不一样。我也的确看见了现在父母投入在孩子教育中的开销越来越高了。可没有想到的是,这样重视的结果,却是孩子要背的作文越来越多了,上完了语文课要补习语文,上完了数学课要学奥数,放了学后不能回家,还要去老师家里做作业。看似学了那么多,可是他们还是如十二年前的我一样贫瘠。

有一次我和一个成绩名列前矛的孩子聊到毛泽东,她问我“毛泽东是谁,是清朝的吗?”那一刻,我真的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是那么的刺眼。 我曾以为,公益是要去帮助那些经济落后、贫穷的人们。可是当看到在我家乡这种不愁吃穿的孩子,比我所接触的那些山那一边的孩子知道的还少,更没有一个小孩样子的时候,我忽然发现,精神的贫瘠比物质的匮乏更让人无力。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偏远山区有优先被关注、被支持的福利,那么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这些孩子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所以大学毕业后,为了“孩子”,我回到家乡,和另外两个来自福建不同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在港尾创办了一家阅读馆,叫“大儿童”。两年的时间里,看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变化,我又开始好奇影响是如何发生的。几个“笨拙”的老师以真实、赤诚的状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就发生了温暖的变化。回过头想想,教育真的很难吗?

我的创业历程中,有太多温暖的故事。比如说,最近有个父亲带着“来自星星的”女儿来找我们,很坦然地和我们交流的孩子的情况,并尝试想让孩子待在这里。对于一个不与人沟通、上蹿下跳的孩子的出现,“大儿童”的孩子们很自然地与之相处,并且会和老师一起想办法帮助这位小朋友。再比如前段时间,另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孩子来到大儿童,会躺在地板上大声哭闹,可是其他的孩子也不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看着孩子们面对身边的一切人事物皆处在一种平和、平等的自然状态,我感到很温暖。

在回顾教育创业路上的种种历练与困难时,我忽然发现,其实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无畏,才创业走到今天的。最初只是因为孩子而选择了教育,可是没想到自己选择的却是这样一条教育+创业的路。但不管结果如何,教育是迷人的。

我对教育的追问或者说追求,其实只是源于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而非教育本身。我相信教育可以让真、善、美这些种子生根发芽。我并不在意教育的形式、流派,只希望教育是真实的、联结生活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然呼吸到的。

尽管现在的教育还有很多的不完美,可是我愿意相信并且继续努力。

听了大儿童江晨曦的分享,你有什么想说吗?你关于教育的故事和观点是什么?

欢迎邮件至 lei.peng@jmdedu.com 或打开收集入口投递给我们,和堆堆一起传递教育的温度。

1、本文是 芥末堆网原创文章,转载可点击 芥末堆内容合作 了解详情,未经授权拒绝一切形式转载,违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过公关费、车马费等任何形式发布失实文章,只呈现有价值的内容给读者;
3、如果你也从事教育,并希望被芥末堆报道,请您 填写信息告诉我们。
来源: 芥末堆
芥末堆商务合作:王老师 18710003484
  • 堆历 | 因为“孩子”,所以教育分享二维码